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与辽宁省法学会诉讼服务专家志愿者总结表彰暨聘任大会获奖发言摘登
2024年5月,第二巡回法庭联合辽宁省法学会正式开展了诉讼服务专家志愿者工作。在辽宁省法学会的大力支持下,20名诉讼服务专家志愿者积极参与第二巡回法庭诉讼服务工作,成功化解了一批信访案件,助力第二巡回法庭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与辽宁省法学会召开诉讼服务专家志愿者总结表彰暨聘任大会。辽宁大学吴凤君副教授、沈阳师范大学王彬副教授代表受表彰的诉讼服务专家志愿者作获奖发言。
近一年的接谈工作中,诉讼服务专家志愿者从幕后走向一线,从理论走入实践,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的职责定位、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认知,让我们一起听一听他们的心声与感悟……
“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处理‘案件’”
个人简介:吴凤君,法学博士,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辽宁省法学会常务理事,省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辽宁省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专家库成员,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法学会破产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商法学、经济法学的教学和研究。
感想:诉讼服务专家志愿者工作的核心在于 “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既要准确解读法律,又要有效化解矛盾;既要做好法律的宣讲工作,又要充当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发言内容: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作为司法改革的先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盼。作为专家志愿者,我有幸成为这条法治道路上的参与者与服务者。在近一年的实践中,感触颇深,收获满满。
我深切体会到,第二巡回法庭诉讼服务专家志愿者工作的核心在于 “以人民为中心”。这项工作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直面信访案件当事人时,都要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始终牢记 “志愿专家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阵地”,要将司法服务切实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司法触手可及,让他们明白第二巡回法庭是在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处理“案件”。
第二巡回法庭实实在在将司法服务延伸到了群众身边,真正践行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年里,我接待了多起涉及劳动合同、建设工程、房屋买卖、租赁经营等类型的案件。这些案件历经多年沉淀,法律程序已全部走完,处理起来对我们专家志愿者的定力和能力是极大的考验。我们既要准确解读法律,又要有效化解矛盾;既要做好法律的宣讲工作,又要充当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认为法院不应该判决解除其与出租汽车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从此开启了长达二十几年的信访之路。老人家信访时对自己家房子屋顶漏水,生活陷入困境很伤心。我耐心劝说老人,生活有困难可寻求政府帮助,即便现在改判,他也无法再开出租车,况且当时的判决并无问题。最终,老人理解了法院和政府的职能区别,同意息访。从这个案例中,我深刻体会到,志愿专家不仅要用专业知识服务人民,更要用真情实感去倾听当事人的心声,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共情。
当然,更多时候我面对的是复杂案件和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如何在安抚他们情绪的同时,准确了解案件情况并提供专业建议,是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的技能。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第二巡回法庭工作人员以及同行专家的支持,才使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回顾这段难得的经历,我满怀欣喜与自豪。我用专业知识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第二巡回法庭的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不断提升自我,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专业的能力,秉持 “如我在访” 的精神做好涉诉信访的化解工作,守护公平正义。
“保持‘如履薄冰’的审慎,展现‘定分止争’的担当”
个人简介:王彬,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沈阳市法学会纠纷多元化解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法、公司法、法学实践教学。荣获沈阳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全国诊所教师优秀奖”、民建中央理论研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
感想:作为最高法院第二巡回法庭聘任的首批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在接访实践中体悟到做好接访工作要树立责任维度、人文维度、专业维度、成长维度四认知,运用沟通方法论、案例分析法、能力提升链三重进阶法,构建“双师培养”、“智慧信访”两机制。
发言内容:衷心感谢辽宁省法学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的信任,让我有幸作为首批志愿专家参与第二巡回法庭诉讼服务工作。近一年的接谈实践,深切体会到涉诉信访工作的三重特性:一是最高人民法院信访案件普遍具有案情复杂、矛盾尖锐、历时久远的显著特征;二是当事人往往视此为“最后救济渠道”,承载着超乎寻常的期待;三是化解工作需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对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提出双重考验。针对上述特性,接谈工作着重树立四维认知和三重进阶法。
一、接访实践的四维认知
一是责任维度。面对历经三级审判仍不息诉的信访人,须以“司法终局守护者”的自觉,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与矛盾化解间寻求平衡。既要保持“如履薄冰”的审慎,又要展现“定分止争”的担当。二是人文维度。信访案件虽无实体错误,但因审判环节释法说理不足、程序关怀缺位引发不满。践行“以民为本”“如我在访”理念,通过“倾听-共情-疏导”三部曲,化解当事人因司法体验缺失产生的对抗情绪。三是专业维度。建立“四象限”分类处置机制:证据瑕疵类案件侧重诉讼指导,程序终结类案件强化心理疏导,越级信访类案件明确救济路径,疑难案件启动专家评议,实现精准施策。四是成长维度。接访实践构建起法律理论与实务的对话桥梁,促使法律研究从规范分析转向实效观察,为教学科研注入鲜活素材。
二、接访方法的三重进阶
一是沟通方法论。面对情绪激动的信访当事人,构建“冷静-耐心-诚心”的情感联结链。运用“尊称沟通法”“案情复述法”“同理共情法”等技巧,建立信任基础;采用“三段释明法”(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救济途径)提升说服效能。二是案件分析法。对案情复杂、材料繁多的信访案件,创建“三查工作制”——查程序闭环、查证据链条、查文书说理。通过“焦点问题清单”快速定位争议核心,提升接谈效率。三是能力提升链。将志愿服务工作系统化,形成“接访-复盘-研究”的闭环工作机制,将个案经验升华为类案处理规则。
三、优化建议的两机制
一是建立“双师培养”机制。加强诉讼服务队伍建设,推行审判专家与信访专家结对指导,定期开展“信访典型案例研讨会”,促进裁判思维与化解技术的融合创新。二是构建“智慧信访”机制。对高频诉求、典型案例进行数据建模,研发信访风险评估与处置建议智能系统。
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一员,我将继续秉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接访理念,以专业力量守护司法温度,用法治智慧化解社会矛盾,努力践行新时代法律人的使命担当。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